上週末 (4/6),應朋友之邀,我開了一個講座講授了一個偏媒體科技的主題:『網路時代新媒體建置快速技巧,以「自己的服貿自己審」為例』。Punnode 有到場採訪,報導連結在這裡。
投影片在底下:
選擇披露這些技巧的原因,是因為我覺得這些技巧必須要被傳播出去,才能讓更多人「有效」發揮自己熟知的科技。影響社會上的更多人。同時在這個 case 中,我也採取了一些極端的戰術,我相信披露這些背後的故事,能讓大家更有勇氣單兵作戰。更能挑選實做能發揮影響力的題目。
以下追加一些最近網友來信關於做網站的 Q & A:
1. 我會寫程式,但我不知道要做什麼題目比較好,可以給我建議嗎?
有幾點原則可以給你參考:
- 找一個你覺得重要的議題。(酷不酷無所謂,重點是你覺得議題本身很重要,本站說穿了也是一個無聊法規站,看久會睡著。比點子創意根本就遜到爆。可是它很有用。)
- 不要寫程式,用現成工具拼裝。我們程式設計師有一個盲點,以為會寫程式就要寫程式去解決問題。事實上 (1) 寫程式成本很高,有時候等你程式寫完,應該要解的問題自動不見了,做白工。(2) 程式設計師比一般人強的是整合技術創造 solution。不要認為不寫程式很羞恥,事實上「沒有解決到問題」比較羞恥。
- 不要做小確幸 App。做任何題目應該要想到可以影響多少人並且擴散行動,只能自 high 五秒的不能算有價值的程式。
2. 我不會寫程式,但我想幫忙,去哪裡可以找程式設計師請他幫我寫程式?
- 不會寫程式,用部落格整理資訊,這也是幫忙的一種。並非有寫到程式才算幫忙。
- 本站的建設期間在下 90% 上的時間都是在用手排公聽會逐字稿,當小編....。當小編不一定需要很高的門檻,但也能貢獻出很高的價值。而且本站資料很多,但小編兼工友只有我一個,不知道是不是能給你一點信心...
3. 我想找題目做,但是不知道哪裡 Group 可以給我加入?
組織一個讓人家加入的 Group 也是題目。
4. 哪裡可以找到人一起做題目?我怕我一個人做不起來。
我沒加入任何組織。我用下班時間做的。弄了六天都沒怎麼睡覺一個人做的。希望可以給你信心。
5. 你覺得學運後的重點是什麼?
- 現在網路上可以洗的人差不多都洗得差不多了
- 重點是在洗那些不上網的人
- 可以 Google 「落馬術」籌組實體進攻計劃。
- 做 SOP 網站或海報素材、懶人包站都是很好地發揮。
- 政府有錢有人,我們要比他們更努力
(updated: 根據網友修改標題,原標題為:「也許,反黑箱或服貿最好的方式不是去現場靜坐」,後改為「「也許,反黑箱或服貿最好的方式不「只」是去現場靜坐)
***
很抱歉下了這個不好的標題。這篇文章,我也糾結了一陣,雖然不中聽,但本著我的良心,我想還是得寫出來。我想說的是:如果你還想支持這場抗議,請思考你反黑箱或反服貿最好的幫助方式是不是「去現場靜坐」。還是你可以用其他你本質更擅長的方式去幫助這場運動?
***
在繼續寫下去之前,我不想讓偶然逛進來的讀者,誤解我現在寫這篇文章,到底真實身份是反串還是臥底,怎會叫人不要去靜坐。
讓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自己的服貿自己審」這個網站的站長。
3/26 我創立了這個站,希望透過這個站台讓更多人了解「服貿」是怎麼樣的一回事,它會怎麼樣的影響我們的生活,政府又是用了什麼決策企圖使這個貿易協議過關。看完之後,你可以決定你要繼續支持政府還是反對政府。
這個站在短短六天就創造了一百多萬的瀏覽數,最高的時候一天有三四十萬人次在上面了解服貿。
我並不是反靜坐,或反對去現場幫忙
我在原始的標題使用了「也許,反黑箱或服貿最好的方式不是去現場靜坐」這樣的語氣。
也許你會認為我不認同前往靜坐佔領公署的行為,甚至從沒到現場。
恰好相反,我在事件開始的沒多久就進到現場去支持了 (手機圖為證)。
***
因為我的專長是電腦工程師,去現場支持了一天之後,後續的幾天,我也到現場當了志工,幫忙弄硬體設備、幫忙弄網路。
但是去了幾次之後,我發現也許去現場並不是支持這場運動最好的方式。
在現場網路很爛的狀況下,我發現我大多數的時間幾乎變成了只能在現場枯等等著別人問我電腦問題,剩下沒事幹的時間用 iPad 上連別人的 4G AP,玩玩小遊戲殺時間。講難聽一點,好像根本在打茫。
去了兩三次之後,我開始問自己,在網路很爛的情況下(這會害工程師生產力直接變成0),我繼續在這裡幫忙的意義在哪裡?是緩解我沒之前參加這場活動的焦慮,還是為了想在自己身上貼一枚參與活動的勳章。
兩者都不是,我是非常真心的想幫忙這個運動,才去現場支援。但在現場,我卻感覺我的貢獻度卻奇低無比。所以我最後回了家,想想自己還可以做什麼。
而且我回了家以後還發現,其實我甚至不知道我在反什麼。所以後來我打開了電腦,開始研究服貿是什麼東西。(之前也斷斷續續看了懶人包,但說實在到去現場之前,我其實一直反的都是黑箱)。
花了幾個小時寫了一個輔助程式,開始閱讀條文和附件。
這個輔助程式,就是你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網站:「自己的服貿自己審」。
「自己的服貿自己審」這個網站不是在街頭寫的,而是在冷氣房用光纖網路寫的
這當中的諷刺點是:讓許多人了解讀懂服貿的網站,不是在街頭,卻是我在自家書房,吹著冷氣,用 iMac 和順暢的 100 M 光纖網路花了六個小時做出來的。
The point I am trying to make here is 如果我繼續留在現場,我手上的武器是一台不知道什麼時候沒電的 iPad 和斷斷續續的 4G 網路。就算我每天都持續前往現場靜坐抗議八個禮拜,我都不知道我真正影響到誰。
而製作完這個網站,我造成的影響卻是:讓十幾二十幾萬人,開始關心服貿是什麼。還有了解政府在中間用了什麼粗暴的手段企圖闖關。
去現場支持很好,但不是唯一手段,也可能不是最好的方式
我的很多朋友是電腦工程師。他們每天都到現場靜坐或者支援。但是看著他們從興致高昂,到累得要死。我開始一直在想,這真的是最好的貢獻方式嗎?
絕大多數的朋友跟我到現場遇到的狀況一樣。下了班跑到現場,能做的就是等在現場看看有沒有需要什麼幫忙(看是需要搬東西,還是修網路,做工具),接著就是打開 iPad 殺時間。直到待到 23:00 - 24:00。滿足了自己的良心之後,回家睡覺。
然而,持續幾個禮拜的 double shift,大家都開始受不了。
今天去程式聚會時聊到這個狀況大家也互吐苦水,我卻想問的是:「為什麼你不回家寫程式去影響這個社會呢?」
我好奇的是,寫程式明明是我們最厲害也賴以為生的技能,我們卻放棄這個技能去現場做雜工。
我們下一步該去做什麼?用自己最擅長的方法,開始去影響那些對服貿一無所知的人
我的朋友聽完了我的論述後,他覺得很有道理,但卻不知道下一步該去做什麼。到底是去組織一群志工呢?還是加入一個組織去幫忙。
我給他的答案是:找你自己一個人可以做的事,嘗試用盡自己的專業,去影響別人。
如果你只會寫程式,那麼你應該上網寫程式,讓許多政策更透明,讓更多人能透過你做的工具更開始關心自己的政府。自己的國家只能自己救。
如果你不會寫程式。那我還可以建議的是,停止一天靜坐回家去,試圖去說服你的爸媽,反黑箱反服貿。很多人是不上網的,你在網路上做任何事情都是影響不到他們的。但是,對他們死皮賴臉的糾纏和洗腦,只要不要臉,卻是可以做到的事。而且,你是在救你的國家。
很多人反反服貿(包括我們的爸媽),那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嘗試或者是沒有機會理解國家現在遭遇到什麼空前的危機。從開始佔據立法院到現在過了這麼多天,如果今天我們在網路上還是不斷的轉貼反服貿,只是一直洗到已經跟我站在一起的人,對於增加新會員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那些沒在狀況內的人,這些人,才是我們應該去影響的對象。
******
也許你會覺得要去影響別人,是一件挑戰很大的事,需要有組織的奧援才能做。
讓我告訴你一件事,關於這個網站的背後故事。
這個網站,其實從頭到尾的志工就只有我一個人而已,你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做的。
網站程式和設計是我花了六個小時弄的,逐字稿是我花了一整個晚上,上網切出 15 份立法院公報然後倒到 iPad 上面 OCR 然後再倒回 Mac 手工排版的。然後再花了兩個晚上,我用著斷斷續續的網路(我人還在外地出差),把十五個公聽會切成幾百份的小逐字稿。花了一整個早上,看了幾十份的立法院公報劃重點。昨天還手排了 61 份產業評估影響報告。而你看到的這些部落格文章,每一個字都是我手打的。
這些東西,花了我六天的時間,沒有找任何一個人幫忙。
很扯對吧。
但我只是覺得我想嘗試發揮我自己的能力,用我想的到的最好的方式,用信念去幫助我的國家。而且我想看看我一個人能做到什麼程度。
沒那麼難,真的。
這幾天,因為審服貿的關係,我幾乎有三個日夜不停的在立法院公報系統上讀服貿有關的文件(不誇張地說,我讀了接近幾十份公報...),從情緒平和,讀到又驚又怒,再到對國家失望。我的結論是「我們的國家被一群智障出賣了」。(我對真的智能障礙的朋友感到抱歉...,使用了這個字害你們覺得被污辱)
但說實在的,我真的也找不到更好的字眼去形容這件事。
這個國家,強的都跑去當立法委員,至於政府官員...
在讀公報的時候,我發現幾個有趣的事情,並且我也開始相信林益世講的「行政院這麼大一間,只有三個人在上班」這句話很有可能是真的了。
在讀公報的過程中,讓我發現非常多以前沒注意到的事情。例如說:「立法委員的認真程度」。
很多人說:「對兩黨失望。國民黨只會跳針強行偷渡法案,民進黨只會杯葛。所以兩黨都一樣爛,所以我對政治失望。」
如果你的想法是這樣,我必須說,很抱歉,你可能被媒體綁架印象了...
為什麼代議政治失靈:黨意凌駕民意,唯一手段只剩杯葛
很認真的看完了這些公報。我發現為什麼大家在講代議政治失靈。狀況是這樣的。
幾乎大部分國民黨委員都在跳針,說謊,聽不懂人話想暴力偷渡法條
民進黨委員嘗試跟國民黨的委員講人話、溝通,走正常法治程序。發現根本沒屁用。只好用「合法」的議事規則杯葛然後企圖拖延鬧大,讓人民注意到用輿論支持。(對付無賴只能用這招,不然你有其他招嗎?)
這根本不是代議政治的問題。而是你遇到一群只遵從黨意瘋狂跳針的人,唯一剩下合法的手段只有杯葛議事程序阻撓法案過關。
(我真欽佩那些民進黨委員,要是我努力在救國家還被人照三餐問候,早就不幹了還撐到今天。)
相比立法委員,行政官員顯得十分弱智以及不負責任
下這個標題,可能對那些很認真的行政官員不公平。但坦白來說,這卻是我讀完公報剩下的印象。
在讀完服貿爭議之後,我對段宜康委員感到非常的敬佩。原因是他非常堅持原則的認真召開公聽會,試圖讓遭受波及的產業有發聲管道。其認真程度,不免讓我哀嚎:「你這麼認真幹嘛,一場公聽會是張慶忠的三倍長,害我排到手快斷掉了」。(我昨天花了一天時間把十五場公聽會每篇切成逐字稿,放在這個部落格)
而相比之下:陸委會王郁琦、海基會林中森、經濟部卓士昭,還有負責出勞工衝擊報告的勞委會。根本是跳針王。
來來去去一直聽到「利益最大化」、「衝擊最小化」,「沒有負面衝擊」。幾個字一直不斷的跳針。令我懷疑他們的腦袋容量只有 幾 Bytes。只能放下十個字,循環播放。
我曾經以為兩岸談判是有經過精密算計談判的,這一切都是有計劃地賣台行為。直到今天早上讀了 人渣文本的鹿茸、香蕉、太陽餅這篇文章,我才認真考慮起行政官員有可能是弱智,我們根本沒準備的去談判,被人家打好玩的可能性。而以這個視角去看整個爭議,我發現很多事情都解釋得通了。
最大的證據在於昨天整理完經濟部賴以談判的一個基礎:產業衝擊報告,所發表的一篇文章我們的服貿決策 Z > B 竟然是這樣形成的....。
從幾場公聽會和立法院的對答,我發現這些行政官員似乎超相信同事,並且把十分擅長將產業評估報告斷章取義。
中經院的報告明明十分清楚的寫:「有正面效益,但效益幅度不甚顯著」。可以一系列的被扭曲成:「正面效果,無就業衝擊」=> 「做詳盡的對產業衝擊的評估」 => 「充分跟受影響產業溝通」=> 「利大於弊」。
(By the way,我本來也不相信中經院的報告水準,但我認真的下載讀完,發覺做的真的很好,但那些....官員竟然連幾百字的結論都會看歪)
而在讀公報的過程中,我發現那些讓我印象很不好的國民黨立法委員,其實跟行政官員相比之下也算是認真的,他們也是讀完「行政院」草率的報告(註1) 之後,感到非常的不滿,一直追討詳細的評估報告。
(註1:我國首席談判代表卓士昭一直強調他們有事先報告立法院,做了三份專案報告,還有一次秘密會議,也許是「溝通不夠」。我認真的跑到陸委會下載區找到了這三份檔案:檔案1、檔案2、檔案3,打開以後讓感到我非常非常的憤怒:什麼鬼,大學生作的報告都比這三份報告好,哪有人用20的字體打報告,言不及義的寫了三頁還覺得他有做事。)
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們的國家會變成這樣。
為什麼強的都是立法委員?(愛國或愛錢)
讀完公報的我很大的一個感想是:比起來,立法委員算起來都算是有在認真的做事的。即便是讓我們印象很不好的的國民黨委員們。
跳脫刻板政治印象。我發現用傳統的職場理論去解釋,很多事情變得很簡單也都說得通了。
如果你很愛國,你會怎樣報效你的國家?在台灣:答案一定是去「參選」「從政」。
若你說你想去政府機關上班,改變這個國家,人家一定會覺得你瘋了...(下一段會解釋)。
所以仔細觀察,許多民進黨的立法委員是從街頭的學運分子、民權律師開始,從議員一直選舉選到立法委員。
那也許你會說,那...國民黨委員呢?嗯,他們有可能是愛國(有些人說他是要報效鄉里...)或者是愛錢。
Anyway,你會發現立法委員都是目的性非常強的一個職業,要馬愛國,要馬愛錢。但無論如何,他對他正在做的事都有強烈的熱情,而且有「愛」,所以他會認真做好這份工作,無論最後產出結果是好的是壞的...
所以也能看到國民黨立委一直追討勞委會服貿衝擊報告這件事,因為他要對他的鄉里支持者交代...
為什麼我國行政官員如此之混 (競爭趨避以及國家認同混淆)
在我國,會去考公務人員當政府官員的人,大部份人報考的理由是「社會上太競爭了,我要找一份穩定一點的工作。」
從來也不是因為「我很愛國,我要去政府上班改變社會」。「我要報效國家,我要去報考軍官」。(在台灣,你講這兩句話,一定會被人家認為神經異常)
所以,你會發現想當政府官員的人,在我國這麼特殊的情況(註2)下,幾乎都是極度趨避風險的人。
他們真的只是把在政府當官員,想像是「一份穩定的工作」而已。既然這樣,你能期待什麼。如果只是要一份穩定的工作,那麼最好手頭的事情當然越來越少。
人都是很現實的,在工作上會找對自己極度有力的方向去努力。所以造成了幾種現象:
1. 事情越少越好
從經濟部報告我發現其實不止地方政府用替代役和臨時職員用的很兇,中央政府對這麼重要的衝擊報告,竟然也是外包出去,看結論就好。然後外包廠商認真的做事,政府官員竟然把收到一百多頁的複雜評估報告簡化成六個字「沒有負面衝擊」,交出去
。
2. 長官要什麼就給他什麼(因為這樣就能升官)
同理,長官想要兩岸服貿通過,那就做給他就好。中間多麼複雜,最好都不要管。聽話可以升官,不聽話會被調職還有陷害。那當然長官說什麼就給他什麼。
所以可以發現我國政府是相當變形蟲的。有時候長官是非常強的,政府突然就變得很強,因為...長官要什麼就給他什麼 XD
總統長茸,政府就長茸。
(註2:外國政府為什麼沒有這樣的問題。因為我國有一個很嚴重的情況,有一大群人不知道要「愛哪個國家」。別的國家如美國、日本、新加坡,高級人才都會去當公務員。因為他們是真的想愛國以及改變國家的。日本人甚至會覺得把道路鋪好是他們的社會責任。但我們國家,嗯...)
為什麼官員似乎頭腦都很不靈光(傳統世代與網路原生時代的不同)
這幾天看完了公報另外主要的感想是:
- 政府官員怎麼都那麼「笨」(講一些馬上會被打臉的話還敢開記者會)
- 政府官員蠢就算了,怎麼都一直跳針很像我爸或我公司老長官
我們對馬卡茸總統一貫的感想是這個人又陰險,但似乎又笨,講話會跳針(但不知道他到底是裝出來的還是大內高手)。
一直到今天我看了兩篇文章:
- 人渣文本的 鹿茸、香蕉、太陽餅
- PTT 的[分享] 當年我選擇不說,現在...
我開始確定他是真的蠢。
那為什麼之前會覺得他是「裝蠢」,實質是「很陰險」呢?道理很簡單,這個感覺是相對的,當你很聰明時,你會覺得別人不可能笨得這麼誇張,一定另有陰謀。會完全忽略掉它真的很蠢的可能性。
鄉民對檯面上的政治人物的感想是:這群人怎麼都這麼妙,老說一些馬上會被打臉的言論,到底是不是故意的。而忽略了真的蠢的可能性。
為什麼這麼蠢?(網路小白都不會這麼弱)
我想大家可能忽略掉一件事,他們不會上網,而且他們出生的時代沒有網路,而我們有。
網路世代從上學就開始在跟人互戰(培養思辨論述能力)
我們從上學就開始跟人家在 BBS 筆戰,在 Blog 上寫文互酸,在 Facebook 取暖。網路世代有很強的論述辯論能力,光在 FB 寫篇心情,就要小心是否有酸民或者討厭的朋友亂入,破壞自己的心情。而講話一個不小心,可能一天就身敗名裂...
重點是,網路世代的 pattern 是每天吸收大量資訊,整理,然後上網分享論辯,這已經是很習以為常的模式了,連只是輕度的鄉民都有這樣的能力...
為什麼檯上政治人物都是法律系的
鄉民愛抱怨的一點就是為什麼政治人物都是臺大法律系的,臺大法律系誤國XDDD
但以這個思考點切入,我開始能夠理解這樣的原因:在沒有網路的時代,哪個行業才有這種這麼密集吸收知識然後論辯的訓練,答案是:律師。
這個行業才需要一直看卷,然後跟人一直辯論一直辯論。而從政需要這樣的能力。
其他行業在從前很難養出這樣的能力...我們這個世代,一出生就自動安裝
56K 撥接 V.S. 100M 光纖
在傳統的時代,要對罵,你必須要讀者投書到報社,用文字一來一回。整個回應的過程都是以天在計的。說錯沒有關係,反正有一天以上的時間來回應。講歪也沒有關係,跟你對罵的人要查書查很久才能抓出你的錯誤。等他抓到時,這件事情熱度已經消散...
但網路時代不是這樣,你的敵人嗆你,一小時就要回應,不然人家就認為你默認。也不能發表論述薄弱的東西,不然人家光用 Google 10 分鐘就完爆把你臉打得像豬頭...
***
在這樣的情況下。看服貿兩次記者會,就會覺得很合理,他們是用 56K 的速度思維在對戰擁有 100M 光纖的人民。輸得一屁股是很正常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都覺得政府官員是反應很慢且跳針的弱智(不客氣地說)。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
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純粹發洩情緒,而是一篇我認為我觀察到「現在正在發生的事實」。
很多家長擔心在這場學運中「學生會被煽動」,我們都覺得他們想太多。原因是在他們那個時代,只看報紙或接受學運召喚,你沒有求證的管道,所以的確容易被煽動。但在這個時代,資訊那麼透明,大家都可以上網找到相關資料佐證,可以自己判斷網路上的東西到底是不是真的。
甚至,你也可以質疑我的這篇文章立論到底是不是真的。
台灣的希望在青年
今天我在臉書上看到 一個前輩貼的一段話(鎖朋友權限,所以我也先匿掉他的名字)
***
姑且不論今天的訴求和之後的發展,這一場活動讓我至少體會到兩件事:
只要有好的組織能力和嘗試的機會引領,現在的年輕人確實有能力自動自發、而且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這一點可以從每一個負責維持秩序、清理垃圾、發放飲水、照顧人們的同學身上看到,我很感動。
如果台灣是由一群有組織能力、有心努力把事情做好、而且對這個國家的未來有愛的人來運作,一定有機會變得比現在更好。至於那些只懂得黨意、個人利益、討價還價、金錢萬能、睜眼說瞎話、不識字又不衛生的垃圾政客,你們可以拖去種了,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你們是誰。
沒有辦法把年輕人的這些能力、以及對工作和家園的愛激發出來,轉換成讓台灣變成一流國家的力量,是執政者、也是上一個世代(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責任。
在過去的活動中,我看過憤怒、熱情、衝勁、犧牲,但從來沒有過像今天這樣的感覺。
***
合法佔領國會:你也可以選議員、立委、縣市首長,罷免黨意立委、政府首長
在最前面我非常欣賞的段宜康委員,在我的印象當中,是一位非常年輕有為的委員。但最近我查 wikipedia,也發現他竟然也已經 50 歲了。這件事也嚇到我了...
在他後面竟然沒有比他年輕且一樣認真的委員。是我對這個國家相當擔憂的事。
我之所以會寫這一篇文章,是發現這整個國家正呈現一個狀況:我們被一群 56K 的老笨蛋所綁架,而且一不注意我們還差點被他們把整個國家賣掉了。
我們可以對傳統的政治失望。但是自己的國家,只有自己能救。
網路上有兩張被傳得很兇的笑話照片:
大意是立法院最和平,國家最有效率的時刻,竟然是在青年學生佔領立法院的情況。
還有我們社會對大學生要求之高,和對立法委員、政府官員要求之低。
***
既然現在那些 56K 老笨蛋說我們非法佔領國會,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罷免他們,合法佔領這個國會,這個政府。
寶傑你說呢?
坦白說。站長出生到現在從來沒有這麼關心國家政治過。這幾天為了整理公聽會逐字稿,被迫讀了很多立法院公報,讀得越多,越跟當初去讀服貿列表時一樣又驚又怒。
耳朵卡茸的不只騜一個
我從當中發現的,我們國家竟然充滿著耳朵長茸的官員...我從一連串讀公報找出來的線索發現服貿竟然是這麼被決策的,令我不知作何表情 =_=
-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認為經濟部有充分跟受影響產業溝通。所以相當有自信的去簽了。
- 服貿首席談判代表經濟部卓士昭次長,委託勞委會以及智庫做衝擊影響,得到「不會有負面的衝擊」,「不會有影響」的結論。所以相當有自信地跑去談判。
- 勞委會讀了經濟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假設兩岸服務貿易全面自由化(包括開放陸資來檯),得到的結論是「帶動總體就業增加」「應不至於對整體就業市場造成影響」。所以有自信的給了經濟部「不會有影響」的結論。
王郁琦認為經濟部有充分跟受影響產業溝通
有以下會議記錄:
蕭委員美琴:不要臨時簽訂了,到時候大家要哭都來不及。
王主任委員郁琦:以最近快要結束的服務貿易為例,我知道經濟部跟相關服務業都經過非常充分的溝通,包括跟潛在的受害產業都有溝通。
但是...
卓士昭在 3/22 接受關鍵評論網專訪時,承認經濟部溝通不足
出處: 【服貿關鍵論壇】經濟部次長卓士昭、學生代表魏揚、羅淑蕾、管碧玲、賈培德對談文字精華版 影片逐字稿:
卓士昭:你剛剛也提到了,我們商業司只有18個人,它要負責18個產業。讓各位了解。一個人要負責一個產業去溝通。這確實是有困難。不過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是有去溝通的!
雖然說人力不足。但是我們也有委託相關的智庫,相關的一些協會。譬如說我們委託中國生產力中心..等等,這些機構。去協助我們商業司,去跟這些產業,去跟這些業界去溝通。當然啦,我們知道,可能有些大部份人,大部份的業者說「我沒有被通知」,或是我們沒有被溝通到。那是我剛剛前面講,我們人力「確實不足」。
卓士昭強調,有做詳盡的對產業衝擊的評估,且開放只會帶來創造更多的就業
在同一段影片裡面,逐字稿如下:
剛剛只有說我溝通不足,並沒有說我衝擊評估沒有做。溝通不足和衝擊評估沒有做是兩回事。我們在事前有做衝擊的評估,在事後再委請中華經濟研究院更詳盡的對我們產業衝擊的評估,所得到的結果都是「沒有什麼衝擊」。另外對勞工部分,我們也有委託現在是勞動部,當初是勞委會。也有委託智庫,對我們勞工的衝擊,也有做過這方面的評估,評估的結果也是不會有負面的衝擊,不會有影響。這個協議只有開放資本進來,並沒有開放勞工進來。它只會創造更多的就業,不會影響我們國內就業的情況。
當中有提到委託勞委會進行評估衝擊,收到的結論是沒什麼衝擊。
勞委會根據「經濟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的報告,給出結論是「帶動總體就業增加」「應不至於對整體就業市場造成影響」
根據 大陸委員會下載區 提供的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之進度、內容、效益以及對我國相關產業及就業之影響 (勞委會) (Dropbox 備份載點)
該段內容逐字稿為:
作為勞工行政中央主管機關,本會向來關注貿易自由化對國內就業之影響。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於本(5) 月 24 日函送大院該會會同相關部會延題「兩岸洽簽服務貿易協議對我相關產業及就業影響評估」報告,該報告依據經濟部 98 年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假設兩岸服務貿易全面自由化(包含開放陸資來臺),模擬結果認為,整體而言,兩岸服務貿易自由化,將透過吸引陸資擴大來臺投資新設企業即增加外資來臺誘因等方式,帶動總體就業機會增加。另一方面,開放服務業有助提升我國服務業品質及效率。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並不涉及也未開放大陸勞工來檯就業,至大陸地區企業來臺投資,雖會有大陸地區人士來臺參與經營管理,為僅限於少部分專業人員及經理人等之管理階層人員,且該等人員隻人數會依據其投資金額有所限制,應不至於對整體就業市場造成影響。
報告指出,「均為正面效益,但效益幅度不甚顯著」。被勞委會和經濟部簡化成:「正面效益」
在 ecfa 下載專區可以抓到:「兩岸洽簽服務貿易協議對我相關產業及就業影響評估」 (Dropbox 備份載點)
報告結論為:
依據前述評估結果,以調降服務業約當關稅設算的市場開放與考量陸資來台效益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之經濟評估結
果可彙整如下:
總體面:
估計將使我國總體實質 GDP 增加 9,700 萬至 1.34億美元,增加率約為 0.025~0.034%之間。
服務業進出口貿易變化
- (1) 兩岸服務業進出口:我國對中國大陸出口值成長約4.02 億美元(37.2%)。自中國大陸的服務業進口值增加約 9,200 萬美元(9.08%),對我國服務業進口影響相對有限。
- (2) 我國服務業總出口部分:我國服務業總出口可望增加約 3.78 億美元(1.61%),顯示本協議之市場開放,亦可帶動我國服務業之總出口。而在總進口方面,則因我國對陸方開放幅度不大,進口成長幅度相對較小,總進口約增加 6,100 至 6,300 萬美元之間 (0.30%)。
對我國服務產業之影響
(3) 本協議對我國服務業產值具正向成長效益。服務業總產值估計將增加約 3.9 億至 4.28 億美元,成長幅
度平均介於 0.10 至 0.11%間。(4) 以變化率觀察:空中運輸服務業產值增估計約成長0.55%,約 3,500 萬美元左右,成長幅度高。其次是運輸倉儲業,開放後產值約增加 6,400 萬美元,估計約成長 0.33 至 0.34%。
(5) 以變化值大小觀察:商品買賣業的產值成長最高,約可增加 1.35 億至 1.43 億美元之間(0.17%成長率),其次是運輸倉儲業(約增加 6,200-6,400 萬美元 ), 工商服務業則排名第三 , 產值約增加5,200-5,600 萬美元。總體而言,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我國各服務產業的總產值均具有正向效果。
對服務業就業之影響
(6)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我國服務業就業亦有正向效益。服務業總就業人數估計約可增加 11,380 至
11,923 人,總就業成長幅度約為 0.15~0.16%。(7) 就業人數增加數來看,商品買賣業的就業人數成長最多,約可增加 5 千多人的就業需求。其次如公共行政、教育醫療及其他服務業,就業人數亦可增加 2 千餘人以上。再如運輸倉儲業、工商服務業等,其就業需求亦可望增加超過千人以上。
總評
對於以上之評估結果,雖均為正面效益,但效益幅度不甚顯著。究其原因,主要在於本研究係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之實際開放程度,作為推估基礎,然因兩岸目前相互開放之程度仍相對有限,特別是我國對中國大陸開放程度上,仍有相當多部門尚未給予等同於外資之待遇;而陸方之承諾亦仍有若干限制,效益亦自然難以彰顯。對此,仍有待兩岸於未來持續透過協商,降低貿易障礙。
結論:Z > B
然後一整串你可以發現:明明推服貿最多只會造成 GDP 上昇0.025~0.034%。工作機會多 11000 個。
然後這件事從「正面效益,但效益幅度不甚顯著」被扭曲成:「正面效果,無就業衝擊」=> 「做詳盡的對產業衝擊的評估」 => 「充分跟受影響產業溝通」=> 「利大於弊」
耳朵卡茸的可能不止總統一個人...
又讀到有趣的東西,續上篇[帶你看公報] 我們都有充分的溝通!
卓士昭:只有說我溝通不足,並沒有說我衝擊評估沒有做 ( 18 個人負責 18 個產業)
出處: 【服貿關鍵論壇】經濟部次長卓士昭、學生代表魏揚、羅淑蕾、管碧玲、賈培德對談文字精華版 影片逐字稿:
剛剛只有說我溝通不足,並沒有說我衝擊評估沒有做。溝通不足和衝擊評估沒有做是兩回事。我們在事前有做衝擊的評估,在事後再委請中華經濟研究院更詳盡的對我們產業衝擊的評估,所得到的結果都是「沒有什麼衝擊」。另外對勞工部分,我們也有委託現在是勞動部,當初是勞委會。也有委託智庫,對我們勞工的衝擊,也有做過這方面的評估,評估的結果也是「不會有負面的衝擊」,「不會有影響」。這個協議只有開放資本進來,並沒有開放勞工進來。它只會創造更多的就業,不會影響我們國內就業的情況。
勞委會根本沒有針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我國就業市場之影響進行評估
出處 立法院第8屆第3會期經濟、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第1次聯席會議紀錄 (中華民國102年5月9日(星期四)上午10時30分)
徐委員耀昌書面意見:
根據上週各部會直接公開的書面報告表示,將來簽訂服務貿易協定後,對我國產業是利大於弊。但勞委會報告中,根本沒有針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對我國就業市場之影響進行評估,經濟部的報告也沒有看到相關類似的影響說明,經建會卻說不會影響勞工就業,可見政府機關完全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請問,在沒有相關影響評估之前,政府就要與中國簽署服務貿易協定,是否太過冒進?或者,根本只是為簽而簽?反正現在馬政府執政成果不佳,在馬英九第二任期的520就職滿週年之前,至少先放出一點看起來好像不錯的消息,用來轉移馬英九施政無能的焦點。反正現在馬英九也只能拿改善兩岸關係做為施政的績效,其他完全乏善可陳。但是,簽署服務貿易協定之後的影響評估尚未完成,真的可以如同各部會報告一樣,是「利大於弊」?有哪個政府官員敢如此保證嗎?
站長最近因為在做「公聽會」逐字稿,開始在讀立法院公報。立法院公報非常的有料,有空大家真的可以去讀讀,比蘋果日報還精彩 XD
這次首先要帶大家讀的是這篇:
我國服貿首席談判代表是經濟部卓士昭次長
「目前我們雙方的經濟合作委員會已經開過五次例會,過程都非常順暢,我們例會的首席代表就是現在在場的卓士昭次長,陸方現在是由高燕副部長代表。事實上,剛剛才在今年的12月9日到12日開過第五次例會,所以我們之間是有一個可以處理的機制,這部分在文本裡面已經有規範,這一點我在這邊說明。」
王主任委員郁琦:以最近快要結束的服務貿易為例,我知道經濟部跟相關服務業都經過非常充分的溝通
立法院第8屆第3會期內政委員會第3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時間: 中華民國102年3月13日(星期三)上午9時2分、下午2時30分)
蕭委員美琴:不要臨時簽訂了,到時候大家要哭都來不及。
王主任委員郁琦:以最近快要結束的服務貿易為例,我知道經濟部跟相關服務業都經過非常充分的溝通,包括跟潛在的受害產業都有溝通。
卓士昭:只有說我溝通不足,並沒有說我衝擊評估沒有做 ( 18 個人負責 18 個產業)
出處: 【服貿關鍵論壇】經濟部次長卓士昭、學生代表魏揚、羅淑蕾、管碧玲、賈培德對談文字精華版 影片逐字稿:
卓士昭:你剛剛也提到了,我們商業司只有18個人,它要負責18個產業。讓各位了解。一個人要負責一個產業去溝通。這確實是有困難。不過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是有去溝通的!
雖然說人力不足。但是我們也有委託相關的智庫,相關的一些協會。譬如說我們委託中國生產力中心..等等,這些機構。去協助我們商業司,去跟這些產業,去跟這些業界去溝通。當然啦,我們知道,可能有些大部份人,大部份的業者說「我沒有被通知」,或是我們沒有被溝通到。那是我剛剛前面講,我們人力「確實不足」,因為我們台灣有一百三十多萬家企業。我們不可能溝通到一百三十多萬個業主。
***
剛剛只有說我溝通不足,並沒有說我衝擊評估沒有做。溝通不足和衝擊評估沒有做是兩回事。我們在事前有做衝擊的評估,在事後再委請中華經濟研究院更詳盡的對我們產業衝擊的評估,所得到的結果都是「沒有什麼衝擊」。另外對勞工部分,我們也有委託現在是勞動部,當初是勞委會。也有委託智庫,對我們勞工的衝擊,也有做過這方面的評估,評估的結果也是「不會有負面的衝擊」,「不會有影響」。這個協議只有開放資本進來,並沒有開放勞工進來。它只會創造更多的就業,不會影響我們國內就業的情況。
感謝各位的支持。在下的上一篇文章「為什麼我們看不懂服貿爭議? 」PV 剛剛突破 40 萬。
這次要帶給各位新一個系列「為什麼我們懶得看服貿公聽會」!
從網站一上線。我的信箱就接到雪花般的來信(一天超過一百封...)。裡面不少朋友提到,可以新增服貿公聽會專區嗎?我想想很有道理。就決定實作。
為什麼我們懶得看服貿公聽會
馬英九不停地在電視上說「立法院開了20次公聽會」。似乎是政府已作很大努力,是我們老百姓放棄權利,只會在那裡番。但是我被服貿影響的業界朋友卻不停地說「他放屁,根本臨時抓我們來背書,抗議也不理」。
所以我也想理清楚,到底為什麼大家懶得釐清這個爭議。
有紀錄的只有 15 場
經過我認真的尋找。我發現立法院上有紀錄的只有「15 場的公聽會」。這在立法院議事公報管理系統搜尋「公聽會」,可以發現「只有十五場」。
沒人有興趣看完幾個小時的 Youtube 影片
雖然這些公聽會 90% 以上有釋出在 Youtube 上,但每一個影片都是長達數個小時的影片。每一個公聽會多半會邀請參加幾十位學者專家(每人講3分鐘意見)。光聽這些意見和官員的跳針就會讓人不耐煩。何況討論。
陷阱:無路用的立法院公聽會文字影像
光看到這些多 Video,我也倒彈,根本沒有美國時間看完,難怪大家參與的力量會被分散。
但!後來我發現,其實立法院有針對公聽會釋出影像報告。網路在流傳的版本,大部分也是這個影像報告。
正當慶幸時,卻發現這個影像報告系統是很賊的東西...
- 它是影像系統,用一個奇怪的系統讀「影像 PDF」之後吐給你。
- 正發現可以突破盲點,用「列印」功能,直接輸出整份 PDF 硬作 OCR 時。卻發現這個技巧只能用在第 1-8 場公聽會。9-15 的公聽會被切成數十份PDF無法一次列印下載。
- 就算有整份 PDF 大家也沒有興趣看完,並且討論。至少要有逐字稿頁面才有辦法討論。
生命會找到出路
這點障礙是擊不退工程師的
正當準備放棄這件事,決定改天再實作時,靈機一動...。我發現 9-15 的公聽會被切成數十份檔案,是因為他們是「片段」被從「立法院」公報分開。於是我決定從公報系統下手。
我上公報系統找到了含了這十五場公聽會的所有公報,而且幸運的是:我發現他們提供公報的「PDF」以及「Word」。(不過 幾百頁的Word打開我的電腦會當機)。
我花了一整個晚上(確切的說,是 3/28 凌晨01:00-06:00),把十五場公聽會從公報裡面切出來成為獨立 PDF。獨立公報 dropbox 連結。
然後再使出硬幹魂,轉出了 15 份的公聽會逐字稿。
- 公聽會第一場 貿易協定、租車、貨運等運輸業
- 公聽會第二場 海運、公路運輸
- 公聽會第三場 醫療、技術檢測與分析服務業、社會服務業、醫療器材
- 公聽會第四場 第二類電信、娛樂服務業、電影或錄影帶行銷
- 公聽會第五場 銀行、金融業
- 公聽會第六場 證券、期貨及其相關服務業
- 公聽會第七場 快遞、空運、貨物集散與承攬
- 公聽會第八場 旅館、旅行社及旅遊服務、遊樂園、空中纜車
- 公聽會第九場 管理顧問、翻譯傳譯、洗衣染色、美髮美容
- 公聽會第十場 資訊業、租賃業(航空器.機器及設備)、線上遊戲
- 公聽會第十一場 畜牧業、營建業、保險、殯儀館
- 公聽會第十二場 批發業、零售業、經銷、食物及飲料提供
- 公聽會第十三場 廣告服務、市場研究、複製服務、郵寄名單編輯
- 公聽會第十四場 攝影業、包裝服務、印刷相關服務、展覽服務
- 公聽會第十五場 技術檢測與分析、建築物清理、環境服務
放到網站上。
政府惡搞不是第一次,不負責任阻撓公民關心國家未來的權益
看了逐字稿我才發現。原來 政府惡搞不是第一次。比如在公聽會第一場 貿易協定、租車、貨運等運輸業。主席「張慶忠」就企圖將公聽會排在晚上 21:30 。試圖讓各界專家沒辦法參與。並且排擠學生公聽權利。
在其他的逐字稿裡面,還有發現廠商是臨時被抓來背書,講完三分鐘後,最後會議以「沒有時間給官員報告」結束。「只給發表反對意見」,但沒有「配套處理方案」收場。
種種的誇張行徑,在公聽會逐字稿裡面比比皆是。那些朋友講的政府不負責任通通是真的。根本是只抓業者去背書,就算抗議他也不理你。
這叫什麼「有負責任」的召開公聽會????
就算有給會議記錄還防民眾抓逐字稿 -_-
在前往凱道抗議之前,也花點時間看逐字稿
陳為廷宣布 3/30 前往凱道抗議。我鼓勵大家踴躍參加,但在參加之前,還有三天。三天的時間,若你真的懶得看影片,我...在網站上很認真的準備了「影片逐字稿」。
每一份逐字稿下面也有發表留言的地方。若你看完有任何意見,歡迎討論。
另外,有逐字稿,也方便各位可以散播給想關心公聽會產業影響內容的朋友們。讓大家更加容易理解到,服貿是會怎麼樣的影響到我們的國家。
請幫忙散佈「自己的服貿自己審」 的「公聽會逐字稿」 http://review.fumao.today/videos 給更多人知道。
另外,我知道這些逐字稿有掃描錯誤和排版瑕疵(因為是今天凌晨熬夜弄的),我把原始檔都放在 Github 上,如果各位想幫忙重新排版除錯的話,我很感謝 ...orz
我是自己的服貿自己審的站長。
必須得先承認,當初作這個工具網站的出發點,其實並不是為了給大家看的。而是,「我自己想看懂服貿」。
網路上有很多懶人包,試著以服貿所會帶來的影響作歸納論述。但這些懶人包看了老半天,往往上面只說了會影響很大,但實際上還是很難感同身受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逐條審查「主文」其實沒有實質意義
網路上的爭論原先膠著於「逐條審查」,還是「打包全數退回」。我們究竟是「反黑箱」還是「反服貿」?
我們當然「反黑箱」。
但「逐條審查」究竟有沒有意義。是一個「可以討論的點」。網路上也蠻多人在爭議。這也是讓我想認真下去研究的起點。我是一個很懶的人,要耐心讀完幾十頁條文我真的沒什麼興趣。但是還是很想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情,所以還是硬著頭皮去研究:
一讀下去我發現:
- 服貿本身「主文」是一個「四平八穩」「根本沒說任何重點」的架構。(原文下載)。
- 審查每一條「主文」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每一條主文都是「一個貿易架構下合理的要求」。
- 真正有影響的是「附件」,附件列出了「開放的產業」以及「開放的合作投資形式」。
「附件」隱藏了很多不想讓你知道的事實
閱讀 附件 也是讓人很頭大的一個事情。原因是「附件」用了一個非常爛的表格架構,企圖以這幾種手法:
- 「與 XXX 標準相同」
- 將產業代號合併變成「其他」
- 用「聯合國代號」縮寫,讓讀者搞不清楚哪些產業會受到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我試圖做出 自己的服貿自己審 這個工具網站輔助閱讀服貿條文的關係。
以下以幾個例子說明為什麼這份附件讓人越讀越冒冷汗的原因:
電腦及其相關服務業: 模糊的「軟體執行業務」CPC 842
軟體執行業務 CPC 842 是什麼。附件上面沒有明寫。認真去查 CPC 842 是:
- 系統和軟體諮詢服務
- 系統分析服務
- 系統設計服務
- 程式編寫服務
- 系統維護服務
這大概包含了全部的軟體開發層面...
電腦及其相關服務業:「其他」 CPC 845 + 849
其他 CPC 845 + 849 看起來不重要對吧?
- 845 辦公設備、電腦及相關設備的維修及保養服務
- 849 其他電腦服務(為客戶資料準備之服務,不涉及資料處理服務;其他未分類服務,如為客戶員工培訓服務和其他專業電腦服務)
這不重要的「其他」是「電腦維修業務」和「培訓服務」。
批發交易服務業(CPC622)
光寫一個 CPC622 很籠統吧?
CPC 622 幾乎等於我國所有的批發交易服務業
1.農業原料和活畜批發貿易服務
2.食品 飲料和菸草的批發貿易服務
3.紡織品 服裝和鞋類批發業服務
4.家用電器 物品 和設備批發業服務
5.藥品和醫療用品 化妝品批發服務
6.雜項消費品批發業服務
7.中間產品 和其他農產品的批發貿易廢料與材料回收業服務
8.機械設備 和物資批發貿易服務
令人容易失去耐性的聯合國代號「中央產品分類系統」(CPC)
這些聯合國代號。會讓讀者稍微一沒有耐心,就想跳過。但直接跳過的,就是數以十計的重要產業。事實上,我本來也沒有耐心一個一個去翻。是後來在查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一個熱血鄉民幾天前在八卦版努力的「翻譯了所有服貿 CPC 代號裡面的解釋」http://a.bbi.com.tw/Gossiping/1JBj_qia.html,才得以完整的建構這個系統。
條例內絕大多數的產業開放陸資「獨資」進入
在 keyin 這些產業的時候,令人更怵目驚心的是其中一點:「商業據點呈現」。我在「貼上條文進系統」時,發現這份協議接近 80% 以上的產業竟然都允許:
***
允許大陸服務提供者在臺灣以獨資、合資、合夥及設立分公司等形式設立商業據點,提供 [產業服務名] 及其相關服務。
***
舉例產業:
- 電腦及其相關服務業
- 快遞服務陸地運送部分
- 批發交易服務業
- 旅館
- 提供食物服務 (幾乎是 = 所有餐廳以及飲料店)
- 洗衣業
- 美髮美容業
- 遊樂園業
你能想像台灣變成這樣的世界嗎?走在路上看到的招牌變成:
- 全联
- 黑猫
- 家乐福
- 灿坤
- 火锅吃到饱
- 剑湖山
- 龙潭球场
在餐廳裡面吃飯必須大叫「服務員」、「服務員」~~~才會有人理你。
比港澳更寬鬆放水的機制,幾近不管控門戶洞開
更駭人的事情是,部分服貿協定竟比港澳的協定更加寬鬆放水。我在查技術檢測與分析服務業 CPC 8676 時,意外翻到港澳關於 CPC 8676 的協定內容。
台灣關於技術測與分析服務業 (CPC8676):
i.允許大陸服務提供者在臺灣以獨資、合資、合夥及設立分公司等形式設立商業據點,提供技術檢測與分析服務。
ii.在互信互利的基礎上,允許在大陸的檢測驗證機構與臺灣檢測驗證機構展開檢測數據(結果)的接受合作。具體合作安排另行商定。
允許大陸服務提供者在臺灣以獨資、合資、合夥及設立分公司等形式設立商業據點,提供非強制性檢驗的技術檢測與分析服務。
香港跟澳門並沒有開放 CPC 8676
香港與澳門的協議是以下兩份
- 內地與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你可以 google : 「CPC 8676 香港」、「CPC 8676 澳門」。可以發現只有內地向香港、澳門開放。並沒有香港、澳門向內地開放。
而且請注意台灣拿到的 CPC 8676 交易是「允許大陸服務提供者在臺灣以獨資、合資、合夥及設立分公司等形式設立商業據點,提供技術檢測與分析服務。」
卻沒有加上任何但書。
內地對香港開放都還有
***
「在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 ( CCC ) 領域 , 允許經香港特區政府認可機構( 香港認可處 ) 認可 的具備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相關產品檢測能力的香港檢測機構 , 以香港本地加工的 ( 即產品加工場所在香港境內) CCC 目錄內的部分產品為試點 , 與內地指定機構開展合作, 擔 CCC 認證檢測任務 。 具體合作安排按照 《 中華人民共和國認 證認可條例 》 有關規定執行 。
***
其實在服貿附件內,大陸對台灣開放都還有一堆但書。但是台灣對大陸開放卻一項但書都沒有....
花時間去支持靜坐的同時,也花點時間看條文
這僅僅是我認真翻閱服貿內容幾天就已經看到的可怕狀況。除了金融與建築外,其他的產業開放內容接近等於門戶洞開。要說這要對台灣人會帶來多美好的未來,我根本打死都不相信。
有些開放內容,甚至接近要說賣國也不為過(許多產業通過接近形同「實質統一」)。而這麼恐怖的一份協議內容,竟然差一點在你我不察的 30 秒內就差點被備查直出委員會。
我實在非常敬佩這些當時勇敢前往佔領立法院的學生,要不是他們佔領了立法院,用力抗議黑箱服貿,我們都還不清楚在那 30 秒的時間內,我們的國家就差一點沒了。
我曾經不想讀服貿,認為媒體吵吵鬧鬧,怎樣吵都不關我的事。直到認真讀了這些條文,我才驚覺我的國家竟然差一點就這樣被賣了。所以,我也想請求你,如果你有時間前往立法院一起協同抗議的話,也花點時間認真讀讀這些攸關你我的貿易協定內容。了解我們到底真正在抵抗什麼不平等的條約,不負責任的政客。
另外,也請
幫忙散佈「自己的服貿自己審」 http://review.fumao.today 這個站給更多人知道。
我們希望更多的行業討論,激起改變。而不是坐等國會議員,幫我們決定我們的未來。
我們必須要自己親手影響自己的未來。
====
如果你是被開放領域的從業人員,歡迎在協定底下的留言格當中留下你覺得條文中不妥之處